你需要知道的微信工作群生存守则
2022-02-22
来源:管理员
点击: 次
作者:管理员
前段时间,领导把一个项目交给了部门的许航负责,快到时间节点了,许航催大家尽快提交自己负责的内容部分,还在工作群里公开@了另一位同事,督促完成这项工作的内容。
结果那位被@的同事很不爽,直接跟许航说:“你有什么事不能私信跟我说吗?在群里@我是什么意思?要让领导觉得你工作很积极吗?那我把你的微信删了,咱们以后有什么事就在群里联系吧”,两人还为此吵了一架。可以说,微信群的出现,不仅改变了生活方式,也改变了工作方式。现在很多公司都把微信当成了沟通工具,遇到需要协同解决的问题,负责人都习惯性地拉一个群,在群里一起商讨。但很多人喜欢在群里@其他同事,这就引起了很多人的反感。看似是一个不起眼的举动,却成了很多职场人的噩梦,在工作群中,小小的@却有着大大的门道。有人把职场比作战场,但随着信息化手段的普及,很多时候,职场更像是秀场。小林所在的公司开展了一项活动,他的分管领导在活动结束以后,在工作群里@全员,同时发了一些活动的照片,紧接着,手机就不停地震动起来。小林说:“我们群里经常分成3大派,一派是主发玫瑰表情,一类喜欢主发肌肉的表情,还有一派喜欢发庆祝的表情。”除了表情,很多同事也喜欢借此机会赞美领导,“今天的活动收获满满”“XX领导的创意太牛了”等等这样的评语满屏飞。在那一刻,信息发起人就像是一位当红的主播,其他的同事都在纷纷打赏,导致类似这样的微信工作群俨然变为了“拍马群”。有的同事当时没有看到信息,后来翻看的时候还需要“爬楼”很久之后,才知道刚才究竟发生了什么。小林还说:“微信群里的工作打卡,眼见的也不一定为实。”一次,上级领导派给了他们部门的一位销售经理去实地考察产品的情况,那位经理直接让店里的销售人员拍了几张照片发过来,他又直接转发到群里,并没有真正去考察,而是趁着这个时间去干私事了。类似这样的“拍马群”“虚假打卡”的情况还有很多,工作群的设立本来是用来沟通工作,结果在执行的过程中就把原本的“经”念歪了。之前跟朋友在聊天的时候,发现他不停地翻看手机,一边看还一边叨念:“现在这工作群太多了,一会没看都不知道有什么事。”这位朋友后来说自己的工作群差不多有30多个,打开微信界面,就发现自己被各种群花式@,随手点开一个群,“请回复”“请查收”之类的信息接连不断。建群的初衷是为了方便工作,但从实际体验而言,很多人觉得这反倒成为了一种负担。随时查看手机,及时回复,已成为不少职场人的第一生存法则,但要做到并不容易。有位销售的同事,在跑市场的时候到了一个信号覆盖极差的地方,手机没有网,加上自己全天都在跟店员对接业务方面的事,在现场跑来跑去,第二天换了个地方去做指导,当信号恢复之后,打开微信,信息爆炸,word、excel满天飞,甚至新出现了好几个自己都不知道是什么的群。他还要把每个群都看一遍,逐一回复,@自己的还要把反馈内容发到群里,再@回对方。有的领导喜欢把这种群里的反馈看成是一种工作态度的体现。以前常说道德绑架,就是说人们以道德的名义,利用过高的甚至不切实际的标准要求、胁迫或攻击别人并左右其行为。或许微信工作群的出现,造成了一种“勤奋绑架”:这种勤奋的标准就是要时刻盯着工作群,随时附和领导,立刻回复上级指示。别人@来了,还要有针对性地把任务完成再@回去。这种指尖上的走秀,反而占用了更多开展实际工作的时间。微信目前已经成为现在互联网不可或缺的社交工具,而微信群又是一种非常独特的线上社交形态。大家所面临的困扰,主要是“信息过载”和“线上交际”,大家你一言,我一语,满屏都是文字、表格、文件、语音,有价值的信息犹如大海捞针。群多了,@你的人多了,还要一一回复,生怕有遗漏。面对这种情况,也许把需要传达的信息“规范化”处理,再懂得一些微信社交礼仪,会让自己和他人都舒服一些。同事们在群里沟通工作,重要的是提升工作效率,而这种效率的提升就依赖于信息的有效传达。根据人们的阅读习惯,控制在一定字数范围内会更容易让信息接收人更好地抓到重点,也有利于信息的二次有效传达和执行。所以,要确保信息发送完整,重要的消息学会打草稿,不要有错别字,尽量控制在200字以内。在工作中与人交流,尽量不要上来就发一大波语音,因为不知道对方所处的环境,也许正在开会,语音的发送就为对方的信息接收造成了困难,能发文字还是尽量用文字传达。如果由你来督促某一项工作的执行,尽量不要在工作群里@他人,这样会让被@的同事很难堪,不知该如何回复,造成尴尬的局面,类似的情况最好还是通过私聊解决。每一项通知在微信群里发布后,很多人也许正在忙其他工作,没有第一时间看到通知,再加上微信群的数量繁多,交叉频繁,很容易遗漏信息。如果是重要信息,还是通过邮件发送比较稳妥,如果发了邮件,想在群里@全员提个醒的话,也可在通知结尾加上“具体内容参看邮件,此条无需回复。”
微信扫一扫分享资讯
分类浏览